阅读历史 |

1帝师清雅博学深得圣心被坏太监总管施诡计送到内宫调教按摩灌入禁精爽到射尿(1 / 3)

加入书签

大麟天启三年,皇帝开恩科,江南才子林墨仙在殿试上才惊四座,被皇帝钦点为状元。

状元郎骑马游街之时,京城的百姓几乎全都涌到了长街之上,所有人都拼命向前挤,差点跟负责护卫的禁卫军打起来,只为能摸一摸状元郎胯下白马的尾巴沾点才气。

怎么会有这么好看的状元……

这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了吧!

说实话,大麟朝当今的圣上在看着他的新科状元时,其实也是这么认为的。

当今皇帝号元明,年仅二十,三年前先皇与先太子外巡时意外亡故后,以皇太孙之名登基为帝。元明帝善骑射厌文墨,终日在后宫中与侍卫宦官们玩耍,当朝理政时便昏昏欲睡,奏章竟大半交由从小服侍他的大太监李晟代批,若不是还有一些老臣盯着,恐怕整个大麟朝便由一位大内总管主政了。

对此元明帝并非不知,几位老臣日日进宫教导,对他甚是严厉,可是无论他如何努力,就是看不懂那些东西,听李晟所言却总是觉得极有道理,便按照他说的批了。

不过,元明帝看着几步外正为他讲课的新科状元,惊喜地发现自己似乎听懂了一些。

“陛下,各地农耕之事不可只看县府呈上的简报,需根据当地的情况仔细分析。”端肃俊美的新任帝师身姿笔挺地站在一幅画前,指着画上的几种不同的谷物,解释道,“比如说这几种粟谷,粒大饱满且带有粘性,盛产于河洛一带。江南一带也有种植,虽土质不合产量极低,但县府却依旧鼓励民众种植,陛下可知为何?”

“是那县令无能。”元明帝想起之前李晟似乎说过这个。

林墨仙闻言微微挑了挑眉,他的五官隽秀清雅,带着一种江南士子的高华之气,淡淡地瞟了一眼随侍在一旁的李大总管,并没有直接否定皇帝,而是微笑道,“陛下远在京城,对当地一些民生经济并不了解。这几种粟谷自从五年前引入江南后,深得民众的喜爱,然河洛与江南之间并无水道,中间山岭相隔路途遥远,货物运输损耗极大,导致售价奇高,因此才会鼓励在当地开辟山地尝试种植,虽目前产量极低,但农家依然能有收益,若能找到增产之法,日后定可惠民。”

元明帝睁大了双眼,觉得自己似乎听懂了一些。

“陛下再想想,既然这几种粟谷运输成本极高,前任县府又为何引入江南呢?”

元明帝摇摇头,老老实实地回答道,“朕不知。”

林墨仙微笑着解释,“江南民众喜爱甜糯之物,自从这些谷物引入后,产生了数十种新的糕点食物,商家、走卒、食肆等皆有收获,陛下需知,市场之中货品种类越多,商路越多,经济民生就越稳定,于国于民皆有利。”

元明帝听着老师温和耐心的讲解,目光渐渐落在了林墨仙不停开合的粉色薄唇上,他心中猛地一跳,赶紧低下头,目光向下一移,却又落在了老师那被玉带紧束的腰身上,心底深处猛地升出一股难以言喻的渴望来。

他一时间只觉得口干舌燥,忍不住轻咳了一声,拿起身前的茶盏一饮而尽,这才勉强压下了心中那炙热的邪火。

“陛下可是累了?”林墨仙温声询问,他的目光中带着慈爱和理解,微笑道,“臣明日再讲也是可以的。”

他心中其实对当今这位年轻的皇帝颇为满意。

陛下天性仁厚,虽年轻好动,但却十分努力,并非外界所传只知玩乐的庸碌之君,只是还未开窍略显鲁钝,但若好好教导,日后定能仁惠于民。

“朕不累。”元明帝起身来到老师身边,他从小尚武,身形十分高大健硕,此刻站到了老师身边,居然比林墨仙高了半个头,笑着问道,“先生可愿陪朕下几盘棋?”

“是,陛下。”林墨仙立刻应了一声。

两人来到窗旁的棋台旁坐下,元明帝刚拿起棋子,目光一抬,正好落在了林墨仙被雪白的衣领包裹着的修长脖颈上,此刻衣领微微松了少许,隐约露出了圆润的喉结,看得元明帝全身瞬间一阵发热。

他猛地站起身,顿了顿才突然低声道,“朕今日乏了,先生自便,明日再请教先生。”

说罢,元明帝转身大步离开了书房,他越走越快,一路径直来到了练功场,猛地一拳重重地打在了一个人形靶上,口中却忍不住低低地叫了一声,“先生……”

先生怎么会这么诱人……

他要怎么样,才能停止那些对老师不敬的念头?

元明帝只觉得苦恼极了,他是真的喜欢老师,可也是真的喜欢听老师讲课啊!

大吼一声,年轻的元明帝一把从架上抽出长刀,向着正前方直劈而下,将巨大的木架整个给劈成了两半。

大总管李晟站在殿门旁,看着场中将长刀舞得呼呼直响的皇帝,圆圆的脸上依旧带着微笑,他低声吩咐身边的小太监们准备好各种物品好好服侍,看起来与平时并没有什么不同,可是小太监们却下意识地低下了头,小心翼翼地做着手头的事,根本不敢靠近这位几乎控制了整个后宫的大主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