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五十章 香港新天地(1 / 3)

加入书签

第五十章 香港新天地

在福尔曼的帮助下,新来香港的六个人很快便找到了住处,安顿下来,两幢小房相距不远,走路五分钟便到,距离港大也不是很远,景心因此便不必住校,每天来往走读。

余若荻很快便张罗购买地皮,看过了香港各处,与后世记忆中的对比了一下,余若荻便决定购买弥敦道的地皮,弥敦道位于九龙,连接旺角和尖沙咀,这两个地方未来都是大名鼎鼎的商业区。

听了余若荻的想法,福尔曼也连连点头:“有眼光,这是一块好地,将来必然发达的,趁现在地价还不是很高,多买一些下来,几代人吃喝不愁。”

现在这一块的地价确实不是非常高,五十年代初的香港远非二十一世纪的繁华模样,比较起摩登现代,甚至还不如上海,走在香港街头,仿佛看怀旧老照片,街头有人担着垒得高高的竹编容器,一步一摇地走过,还有人力车和货运三轮,街边店铺的招牌也十分古朴,因此这个时候买地,实在是一笔非常好的投资。

于是余若荻便在弥敦道那里买了四块不是很大,但却极方正的地皮,戴凤和丁香也都各买了一块,都是福尔曼先生帮忙疏通的手续,一家人真的是感谢不尽。

随着生活逐渐步入常轨,阿苹在一家工厂里做材料管理,戴凤年事已高,家里一些事都交给了阿苹,丁香的小店也开起来了,就在自家地皮上,建了一间简陋的小屋充作店铺,余若荻负责做账,两个人一起联络货源,丁香依然像在上海的时候一样,每天坐在柜台后面,高高地翘着腿作她的店老板。

余若荻另外找了一份商行里会计的工作,她是多年的老会计,业务十分娴熟的,虽然赚得不很多,但是倒也平稳,空闲时间不是在空间里忙碌一下农牧业,就是和丁香一起打理铺面,充实得很。

谢芳仪本来不想再进剧院,然而做生不如做熟,最终仍然去了百老汇剧院,在那里管庶务,与郭维淮先生联系上之后,有时也寄一些稿子到台湾那边去,郭维淮仍然是在文化界,只是如今不再是总编,只是编辑,但是谢芳仪的稿子得他介绍,发表的倒是还多些,稿费也更加有保障。

说起谢芳仪的再度执笔,她自己也是颇有所感,自从四九年五月之后,自己就再也没有给报纸杂志投过稿,经过这么多年的风雨,虽然对新中国抱有期望,然而谢芳仪也已经变得审慎起来,不再是年轻时的一腔热血,在一个大的变化发生之时,不会贸然行动,先蛰伏起来仔细观察,再一点点地试探,感觉这样才是最把握的,于是她便静悄悄地住了笔,只是站在一定距离之外冷静地看着,到如今才写了出来。

谢芳仪是绝不想弄成苏青那个样子,苏青后面的写作生涯十分坎坷,因为抗战时与陈公博的关系,胜利后清算的时候,给人家骂作“文妓”、“性贩子”,倘若是个男性,大概“落水作家”、“汉奸文人”也就够了的,她独独多了那样两顶帽子,而且羞辱意味格外强烈,在气节批判之外还加了性羞辱,表妹余若荻便评价:“一说到女人的下半身,总是格外兴奋”。

为了这“汉奸”的名声,苏青一时间处境也是十分艰难,好在还出了《续结婚十年》这本书,能有一些收入,然而上海解放之后,她的日子却比张爱玲还要不好过,张爱玲尚且能在报纸上连载《十八春》,反响也颇为不错,而苏青虽然加入了“妇女生产促进会”,想要融入新社会,然而却一时间找不到工作,没有收入,这个时候有在香港的熟人和她讲,香港的一份报纸想要请当年老上海昔日走红的作家写稿子,提高一下知名度,于是苏青便写了《市妇运会请建厕所》、《夏明盈的自杀》之类,一共三十二篇稿子投了去,可是结果不但没有收到一分钱的稿费,反而因为“讽刺新社会”而受到上海市公安局的警告。

虽然与那些出名的作家没有什么交往,不过文艺圈毕竟也是一个圈子,即使郭维淮离开了,谢芳仪却仍有渠道得到一些消息,苏青没拿到稿费还被约谈的这件事,给了谢芳仪很强烈的震动,到了这个年纪,自己已经不是一个为了理想可以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人,然而在自己最爱的写作上,谢芳仪却不愿那样委屈,她希望能够写自己想写的,哪怕是委婉曲折一些,不希望自己的笔攥在别人的手里,可是看到了苏青的遭遇,她默默地拿定了主意,从此只搜集素材不说话,除非有一天自己离开了那个环境。

如今自己已经身在香港,谢芳仪便从空间山洞的书箱里拿出那本黑皮笔记本,在写稿的间隙不时浏览着,在解放之后的上海待过整整三年,相对于那些在红旗还没有插遍大陆的时候就已经远逃的人,自己应该是对于后续发展更加有所了解的吧?起码看到了上海这一片土地在之后发生了什么,因此比起在海上岛屿中那些只能揣测猜想的人,确实是有更多切实的东西可写。

这一天谢芳仪深夜写作告一段落,她放下笔来,默默地望着窗外星星点点的灯火。

余若荻坐在一旁打了个呵欠,说道:“姐姐,我们进去泡个澡,便好睡觉了,景心大概已经睡了,香港真是比上海热了许多,刚刚六月,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