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五十章 百里之才(3 / 3)

加入书签

酥饼送了过去。”

黛玉关心地又问:“她家里可说了什么?”

沐雪元笑道:“在这里已经说得够多了,毕竟‘士有恒心’,还要讲多少?彼此客气两句,也就回来了。”

此时在蒜市口,宝钗服侍王夫人用饭,饭后大家闲谈,宝钗便提起今日的事情,她不说百里夫人求引荐,只说铸造银元的话题:“……雪丫头倒真是个有心胸的,想到了这上面,我久觉那银块不便,若真能发行银币,可是一件简便的事。”

宝玉在一旁听着,不由得便叹道:“我们枉读了这许多书,居然未想及此,这便是‘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

几个人纷纷感叹,唯独贾政冷淡地一笑:“妇孺之见!你们以为那银币是想铸就铸的?有没有想过国家哪里有那么多白银?铸造了之后,发行出去能否流通?有些人不会将那上好的银币收藏起来么?况且银贵钱贱,一两银子便能换一千三百多枚铜钱,从前的元宝,也不是没有人零敲碎打地切开来用,这银元便不如此了么?况且但凡熔炼金银,必有火耗,先帝的时候,便搞了一个火耗归公,如今再开铸银币,火耗怎样算?是不是又要再开一个衙门来管这事?这就是多一事不如省一事,现有的铜币足够日常生活使用,买大额的东西,则辅之以称量的金银,这样便完全够用了,我们又不是那些西洋外藩,四海贸易的,需要这些个东西,我们这样也就行了,免得吃力不讨好。”

贾政原本担任过工部员外郎,他说的话自然颇具权威,一时间说得众人纷纷点头,宝钗本来便是个圆融的,贾政这一番从流放地归家,性情有些变更,竟然有一点愤世嫉俗的样子,所以宝钗便更加不肯与他争执,便笑道:“原来这中间有这许多文章,倒是我们思量得太简单了,还是老爷见识深远。”

过了几天,宝钗又来到潮音阁,将贾政那些话挑和缓一些的说了,比如那句“妇孺之见”便压根儿没提,将这些话听完,黛玉笑道:“或许也真是如此,反正就这么着也能过,并不算很麻烦。”

沐雪元暗叹,那自然呐,家里的银钱都是我与紫鹃经手,你是只看账本的,好在倒是晓得了怎样看戥子。如今这位前任工部官员慨叹白银库存少,可是后面那么多战败赔款,怎么赔出来的?白银价值高,那就铸造一些小额银币便好了,正好连缴税时候的火耗都省了,不用再将散碎银两熔成银锭,至于说劣币驱良币之类,这种情形铜币上面也有,至于怎么改善,大概只好用纸币吧?自己毕竟不是金融专家,无法太深入地分析这件事,不过民国时候倒是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元,到了那个时代,终于没有这么多理由了。

黛玉又问迎春的病:“二姐姐这一阵如何了?我半个月前去看她,还是不很有力气的样子。”

宝钗蹙眉道:“这一阵天气愈发冷了,房间里火盆倒是烧着,不会显冷,只是外面风叫得厉害,刮得窗户纸呼喇喇的,听着难免伤感;还有一桩难言之事,她卧床久了,各种其她毛病也都添上,如今褥疮倒是好了许多,然而排便仍然吃力,虽然你们不时地送去鲜菜,每次也依然是苦楚得很,我看着心中也是难过。”

黛玉面色黯然:“我过两天再去看看她。”

宝钗点头:“有姐妹们在身边,纵然不说什么,只要有人守着,她心中也能安慰一些。”

然后宝钗压低了声音,道:“颦儿,我从前还以为不然,不过如今想着,你若是能撑得住,还是便就这样过着的好,倘若成了婚,别的不说,只怕生产这一关便难过,那许多身强体健的都未必过得去,更何况你这般单薄,如今虽是比从前好了一些,终究是底子弱了,我看你盆骨又窄,到时候纵然挺得下来,若是弄到半死不活,漫长的时间慢慢地挨着,也是苦。二妹妹好在是没有生育,否则还不知会如何,只怕连今天都熬不到。”

黛玉脸色白了一下,却又一红,垂下头来掩着脸吃吃笑道:“宝姐姐如今学问愈发高了,连‘盆骨’都懂得了,你说的什么,我通通不晓得。”

宝钗抬起头来,面上又是一派端庄,笑道:“你晓得不晓得的,也都罢了,只记得这事极苦极危险便好。”

两个人又谈了一会儿,宝钗告辞离开,第二天黛玉果然便与沐雪元一起去看迎春,见迎春脸色蜡黄,仍然是面无血色,黛玉便守着她坐着,虽然不很会照料人,然而黛玉天生心细,此时也极是贴心,总算有所抚慰。

回程的路上,黛玉问:“你觉得二姐姐怎么样呢?”

沐雪元道:“颦颦这段日子倘若有空,还是多来看看二姑娘吧。”

眼看是撑不住了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