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25(2 / 2)

加入书签

这比再好的锦绣文章意义都不同,更何况这是在今上打下陈朝、天下一统的捷报刚传到歙州这个节点,献上来的又是事关农耕民生的犁,这怎么一样?不见殿侧记载帝王举止言行的起居郎听着那奏折已经是两眼放光,奋笔疾书了?众臣心里甭管是真信了这是巧合,还是开始琢磨这是歙州刺史早有准备做的一场大秀,心下都清楚,眼下这一出是大善!是对大齐,对当今,对新政权的赞颂和认可!奏折念毕,百官齐贺!这一日的早朝,却非在太极宫的大殿中举行的,兵士清道,一路往建业城郊而去。京城,在大乾朝时名建业城。而眼下建业城外,城郊百姓的春耕才刚开始,这一处,月前还是陈朝治下。天子邀农人共试新犁!歙州百姓进献新犁贺大齐一统之盛事很快便在建业城城里城外传扬了开去。这一日的早朝直持续到了下午才散,午时自建业城外回朝,中午御膳房为百官提供了一餐饭食,下午继续议政。议的是对歙州桑氏的嘉奖、曲辕犁之推广事宜,最叫百官未曾设想到的是,命名于大乾朝的建业城,圣上一直让众臣讨论的更名一事,在今日也定了。不是众大臣引经据典舌战数日未曾定下的那些名字,是长安!取歙州桑氏之第二愿,愿大齐昌盛,国祚永存,盛世长安之长安二字。长安城!桑氏献犁嘉奖诏、建业更名长安诏与曲辕犁图纸同时下达大齐诸州县,最早见到诏书的自是位于京城的建业城百姓。不,长安城百姓!下朝出宫那一路,曾老太爷被同僚们贺喜了一路,懂的都懂,歙州这事办得太好了,看似桑氏出的风头最大,得的奖赏也厚,但一个乡野妇人嘛,也就止步于此了。在朝廷众官员眼中,这一局最大的胜者,时任歙州刺史的曾家三郎啊。曾老太爷一路把低调谦逊态势作足,上了马车,马车辘辘行了几步,他掀开前方车帘与赶车的车夫道:“往城门贴布告处去。”城门处新诏书已贴上了,曾老太爷瞧着布告墙下围满的百姓,看着这曾经的建业城门,城门头上的建业二字想来很快也该换掉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